
时间: 2025-11-03 17:47:10 | 作者: 环保设备系列
		
	
去年以来,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万达星城小区的步梯洋房,陆陆续续加装了电梯,一些住在高层腿脚不便的老人乘着崭新的电梯下楼遛弯,聚在一起喜笑颜开。与万达星城一条马路之隔,红谷春天花园小区的肖大爷今年将住了20多年的房子进行了翻新,厨房改造采用智能抽油烟机、嵌入式智能冰箱、嵌入式烧烤一体机,配合重新规划的橱柜系统,空间利用率大幅度的提高;此外,卫生间墙面采用防滑防潮新材料,智能马桶加装了扶手,旧式门锁也换成了全新的智能锁,曾经问题频出、烦恼不断的老房子已经变成了宜居的“好房子”。
时至今日,“好房子”建设与“老房子”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,慢慢的变多的家庭换上了电子锁,把用了多年的旧椅子换成了符合人体工学的智能座椅;曾经“能用就行”的衣柜橱柜,被全屋定制替代;冰箱、洗衣机不但可以嵌入隐藏,也慢慢的变智能化、人性化,我国家居消费从“刚需”到“悦己”的升级革命已经来临。
当前,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出现重大变化,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已经从“有没有”转向“好不好”。今年3月,“好房子”首次被写入《政府工作报告》;5月1日,新版《住宅项目规范》正式实施,其中要求新建住宅建筑层高从2.8米增至3米,电梯成为4层以上住宅“标配”,隔音标准提升10分贝等,为“好房子”定下了标准和底线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聚焦房地产领域,首次明白准确地提出“要扎实有力推进好房子建设”,并将其纳入城市更新机制。而在政策定调和数字变化的背后,是一场关乎亿万民众居住品质的深刻变革,更是国家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有力回应。
“好房子”理念的提出,是对“房住不炒”定位的深化践行,推动住房回归居住本质,重构居住权内涵。新版《住宅项目规范》以安全、舒适、绿色、智慧四大维度构建起“好房子”评价体系,其中安全是基础需求,舒适是健康保障,绿色体现节能低碳,智慧则满足更高层次居住需求,这一标准体系使抽象的“好房子”理念转化为可量化、可执行的技术规范,精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居住痛点。此前,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征集群众意见时发现,隔音不佳、卫生间串味、墙体渗漏等问题位居居民投诉前列,而新标准以问题为导向,直指这些长期存在的居住痛点,真正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。
今年以来,全国各地积极做出响应国家部署,结合区域实际出台“好房子”配套政策。山东、江苏、湖北、江西等地相继发布“好房子”建设专项文件,明确支持措施与推进路径;多地在国家标准基础上,因地制宜制定区域标准,形成“国标+地标”的双重保障机制。与此同时,科技赋能力度也在加大,“好房子”建设过程智能化,建成后全屋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,而一些“好房子”样板项目出炉,也为“好房子”建设带来了示范效应。今年7月,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第一批“好房子”建设经验做法,围绕出台推动政策、加强技术支撑、打造示范样板、强化科学技术赋能等六个方面,介绍了一些地方的优秀经验做法。其中,山东、北京、山西等多个省市在“好房子”建设过程中加强过程监管、强化部门协同、完善支持措施;浙江省将3200余个小区纳入智慧化管理体系,“浙里安居”品牌通过场景化服务创新,逐步形成可复制的社区治理数字化解决方案等,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。
“好房子”建设包含“增量提质”与“存量焕新”双重任务。在新增供给端,严格遵循安全、舒适、绿色、智慧标准打造高品质住宅;在存量改造端,着力将老旧小区、危险破旧房屋改造为宜居空间。截至今年9月,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30万个,惠及居民5100万户。如何把巨大的存量“老房子”“旧房子”改造成好房子,实现城市更新,许多地方已经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。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,位于拱墅区的浙工新村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,最早是浙江工业大学的教工宿舍,多年过去这里已经成了危旧房,540多户居民存在严重安全风险隐患。为了完全解决这个难题,通过政府引导协调、居民自主出资的方式,84天完成签约、66天完成腾房,最终拆改结合,以7种户型精准匹配居民需求,450余个新增车位及超2000平方米的各类社区服务设施,完全解决危旧房安全风险隐患,成为“危旧房”变“好房子”的典范。这一成功案例的背后,是浙江省一套逐渐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。2024年5月1日,浙江省住建厅等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稳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自主更新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(试行)》开始实施,确立了“政府引导、业主主体”的更新模式,将改造决策权与出资权交还居民,激发内生动力。在资金筹措上,构建起“居民出一点、政府补一点、市场融一点”的多元共担机制,鼓励公积金使用与社会资本参与;在审批流程上,推行联合审查、简化手续,对合乎条件的项目免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,大幅度的提高效率。这种“自下而上”的更新模式,实现了从“要我改”到“我要改”的转变,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。
时至今日,选择自主改造旧房子、老房子的居民也慢慢变得多,在南昌市红谷滩区,一家名为“宅焕新”门店号称“旧房改造专家”,开业仅3个多月,便帮助十余户家庭完成旧房改造,营业额突破200万元。该店负责人表示,当前旧房改造需求旺盛,主要集中在厨房、卫生间等功能空间升级,以及全屋智能化、嵌入式家电家具配置。江西省针对群众关注的隔声、渗水、墙面空鼓等问题,立项62项科研课题开展技术攻关,为旧房改造提供科技支撑。从“住有所居”到“住有优居”,不仅是建筑材料的升级、设计风格的改变,更是对居住权内涵的重新诠释。当住房真正回归居住本质,人们获得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善,更是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的提升。
傍晚时分,江西省宜春市的李女士提着购物袋走到家门口,但她并没有翻找钥匙,只是伸手在门锁前一晃,“嘀”的一声,门应声而开。与此同时,客厅的灯光自动亮起,窗帘缓缓合拢,背景音乐开始播放轻快的旋律。“每天回家都很安心,也很有仪式感”,李女士笑着说。如今,在科技赋能下,门锁已从简单的安全卫士,升级为智能生活的“入口”。
《经济》记者近日走访市场发现,各种科技力量正在汇入小小的门锁,开门关门之间,让以往只存在于电影中的场景成为慢慢的变多家庭的日常。例如,再也无需担心是否忘了带钥匙,而出门关门的一刹那,家中的扫地机器人开始工作,灯光逐渐熄灭,窗帘自动打开,空调进入节能模式,这样的智能场景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。时至今日,门锁早已不是冰冷的五金产品,而是融合生物识别、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高科技终端。“我们的智能锁可以接入米家APP,实现不同家庭成员进出家的权限管理,同时触发一系列自动化场景。”鹿客江西负责人周天伦向记者表示,作为小米生态链企业,该公司凭借其自主研发的多项核心技术,不仅让门锁更安全、更智能,还可以与生态系统里的其他智能设备深度联动。周天伦向记者展示了一款利用最新掌静脉识别技术的门锁,即使用手掌沾水,门锁也能准确识别,这种无接触开锁方式,不仅更加安全,也更卫生。“传统的指纹识别是识别表皮纹路,而我们的掌静脉技术能够识别皮肤下的毛细血管分布,安全等级从百万分之一提升到千万分之一。”除了掌静脉识别,鹿客最新的智能锁还支持人脸、密码、NFC、蓝牙、APP远程等共11种开锁方式。“虽然功能很多,但大多数用户最常用的就是那么两三种。”周天伦说。
智能锁不仅为众多家庭带来了改变,也为房屋租赁市场带来了变革,慢慢的变多的房东和经营户享受起了技术红利。在赣州市经营着10多套公寓的王先生,通过手机APP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智能锁匹配的后台管理系统。“现在不需要每月上门抄水电表、收租金了。租客通过APP签约支付,门锁自动同步权限,水电数据自动上报,系统自动生成账单。”他指着电子设备屏幕上的管理后台说:“这个租客今天刚交了租金,系统自动发送了密码有效期延长授权。以前管理这么多房子需要两三天时间,现在半个小时就能搞定。”针对商用场景,一些智能锁厂家推出造型简洁耐用的锁具,虽简化了人脸识别等复杂功能,却强化了后台集中管理能力,可高效管控数百间房屋。
在消费端,智能锁的功能迭代还在不断突破想象边界。萤石启明的一款智能锁搭载的结构光3D人脸识别技术,无论化妆素颜、戴帽架镜,甚至怀抱重物歪头靠近,均能在1秒内快速识别。其活体检测功能更是安全感十足,连双胞胎都能精准区分,而对于指纹较浅的老人和好动的儿童,该锁采用的掌静脉识别技术解决了传统智能锁易失灵的难题,让很小的孩子也能独立开门。此外,该门锁还搭载了一块4英寸高清屏幕,堪称“电子猫眼”的升级版,当有人按响门铃,屏幕自动唤醒,显示实时画面,并支持变声对讲,贴心守护室内人员安全。
“全球对智能锁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。”周天伦表示,中国的智能锁企业凭借研发技术和产业链优势,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领先位置。行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4年我国智能锁市场规模突破60亿美元,同比增长超30%,预计2025年将达80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超33%。一线%,二、三线城市需求加速释放。
政策的东风为智能锁行业注入强劲动力,国务院印发的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明确支持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,《中国五金制品行业“十四五”发展指导意见》等政策持续发力,推动智能锁向“AI驱动智慧安防终端”转变。在双重政策加持下,智能锁行业正加速从单一功能产品向集成安防、服务于一体的智慧终端演进。从“有的住”到“住得好”,智能锁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开门方式,更重新定义了家的概念,它让家不再是静态的物理空间,而是能够感知、响应甚至预测居住者需求的智慧体。随技术的持续迭代,这把“科技钥匙”将继续解锁更多可能,为千家万户构筑更安全、更便捷、更有温度的生活空间。
曾经,一张硬板床、一个衣柜、一台电视机构成了中国人对“家”的认知;而今天,具有健康监测功能的床、舒适的新材料床垫、嵌入式家电、定制化家具正在重新定义居住品质。